>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不断推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这些涉农惠农资金的兑现和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处置具体实施在村社。但是笔者在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县镇及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和规范。
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集体资产资源严重流失。在对各村审计调查时发现,都不同程度存在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主要体现在村集体退耕还林、集体土地流转及水库堰塘等其他资产资源的流失。
二是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在入户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村干部在为老百姓兑现涉农惠农资金补助时存在吃拿卡要、乱收费,与民争利现象,主要体现在为老百姓开证明、子女及外来人口上户、办理建房手续等从中收取好处费,以申报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项目需要各项开支为由,问各搬迁户收取跑项目费用。
三是往来不明、资产不清、呆账突出。部分村的债权债务关系长期没理顺,也未进行清理,应收款项长期不进行催收,对形成的呆账未及时进行会计处理。部村对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也未照规定转作收入。个别村将资金和财产借给与本村行政和业务活动无关的其它单位和个人长期使用,有的已经形成了呆账。
四是白条入账现象十分突出。经审计发现,各村的收入、支出核算管理混乱,存在用白纸条入账现象,且部分办公支出和招待支出没有明细、工程支出没有合同,也没有实行“三委”会签、监委会形同虚设。
五是村财镇管流于形式、村级财务不公开,账外账现象十分普遍。村财镇监管已实现多年,但在审计中发现个别村截止审计时日以前村上的账务都是各自管理、没有实行村财镇管、且还存在“账外账资金;部分村在重大项目、各项涉农惠农政策、村各项收入和支出都没有进行村务、财务公开。
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针对农村财务知识精准施策,制定农村财务指导手册,定期对村干部及村级财务岗位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村干部依规理财、遵规用财的规范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对镇财政审计所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加强基础业务技能,政策法规意识,依法履职能力的培训和教育,促使其在开展财务管理和组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挥好职能。
二是建立“三资”管理制度。各村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详细登记财产价值、数量、增减、结存、保管和使用等情况,每年对村集体“三资”要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账实、账物三相符,加强产权管理,防止村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村村务务必每月公示1次、财务至少半年公示1次,自觉接受村民和理财小组的监督,切实履行村级财务为民理财的职责。镇纪委应组织人员定期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镇年度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
四是建立内部牵制制度。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规定,凡是涉及资金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办理;规范资金收支审批程序,审批人员、权限和责任,大额货币资金支出要由村领导集体研究审批。
五是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局要定期对农村财务工作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限期整改;审计局要结合镇情村情,制定印发年度村级财务收支及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持续推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增强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水平。
六是完善相关机制。要充实人员力量,增加镇财政审计所的编制,做好人员定岗(其中负责村财审计岗位上的人数要占财政审计所总编制的30%),明确财政审计所干部及职能职责,保证财政审计所人员的专职专用。要逐级建立考核机制,镇党委政府要将村级财务管理情况纳入村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且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与项目资金安排挂钩;县财政局和县审计局要加强对各镇财审计所的考核,村级财务审计完成情况与镇财政审计所年终考核评优挂钩;县考核办要将村级财务审计完成情况纳入各镇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与各镇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纪委落实监督责任挂钩。